我心中有一座山 ——讴歌塞罕坝精神叙事诗

2023-2-27 17:00:50

  我心中有一座山

  山上有舒缓起伏的原

  我在山下敬畏山的雄姿伟岸

  我在原上赞叹原的辽阔高远

  ……

  这里是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汇处

  陡然升起的海拔

  如突兀的大坝——在塞外横亘、绵延

  这是美丽的高岭——坝上塞罕

  这里有长河落日,有大漠孤烟

  这里是云之乡、花之海、雪之源

  这里有夏花的多彩,有秋叶的斑斓

  更有冬季茫茫雪域的广袤与庄严

  这里: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松杉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

  这里有世界最大面积的人工林

  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塞外高原——

  她是几代人热血和生命的凝结

  为首都固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共产党员使命在肩

  塞罕坝有着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的从前

  曾经是千里松林绿满川,风吹草低牛羊现

  棒打狍子漂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康熙皇帝看中这——

  "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形盛抱神京"的关隘山川

  在这里设立了"木兰围场"

  为南拱京师,北控漠北——肄武绥藩

  这里有康熙御驾亲征的点将台

  有乌兰布统主战场的金戈铁马,擂鼓喧天……

  曾经的茂密森林历数了炮火狼烟

  清王朝的开围放垦和日本侵略者的乱伐乱砍

  至新中国成立时

  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

  成为生态环境极端恶劣的荒漠高原——

  满山的乱石碴和一望无际的黄沙漫漫

  ……

  这漫漫的黄沙

  会同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

  如狂舞的群魔蔽日遮天

  这狂魔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向着京城滚动、漫延

  如同在房顶向院子里扬沙一般

  首都告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

  年平均沙尘有五、六十天

  ……

  面对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

  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国有林场——

  恢复植被,阻断沙源

  ……

  治理塞罕坝风沙是时代的使命和党的重托

  时任承德专署农业局长王尚海、林业局长刘文仕、

  国家林业部工程师张启恩、丰宁县长王福明

  几人组成领导班子扛起了这副重担

  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农、林大中专毕业生

  这群年龄不足24岁的小青年

  奔赴祖国最需要的荒蛮之地——坝上塞罕

  他们会同原有林场的职工干部

  组成了369人的创业队伍

  向塞外高原的漫漫风沙宣战:

  "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

  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积累高寒造林育林和大型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经验"

  风沙严寒——对创业者的严峻考验

  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发现

  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

  没有路、没有房、没有水、没有电

  仿佛一夜间回到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

  一无所有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诧异、惊叹

  ……

  短暂的惊愕之后,他们下定决心排除万难

  没有住的地方

  就拉帐篷、搭窝棚、挖地窨子、住马棚间

  没有水井,他们找沟塘水、找山泉

  没有食堂,他们在院子里架上几口大锅

  伴着风沙雨雪露天吃饭

  ……

  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最让他们无法应对的是

  这高海拔的风沙慢慢、风雪连天

  每年六级以上大风83天

  一年有长达七个月的积雪

  目之所及——白茫茫的原野纤尘不染

  湛蓝的天际凌冽的寒

  这里的寒冷远非冰城哈尔滨可比

  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一年有一百多天

  这里的"数九"有零下四十多度的极寒

  ……

  该怎样形容这零下四十多度的极寒

  或许你知道节日里撒铁花的庆典

  一瓢融融的铁水撒向夜的高空

  霎时间烟花绽放,鲜红亮丽分外耀眼

  若把一盆滚开的热水抛向四十多度的严寒

  "唰"一下呈现出洁白的云朵——

  是来不及雾化的冰片

  ……

  李白说: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塞罕坝就是五月的天山——积雪浮云端

  海拔两千米的高原,如诗人描写的边塞——

  窗含西岭千秋雪……狂风卷雪怒涛翻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飞满天

  都护铁衣冷难着,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里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里是: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

  外来小青年从未见过的冷,从未遇到的寒

  山呼海啸般的寒风中

  简易的门窗无法关严

  狂风夹着暴雪破门而入——把锅盖掀翻

  在简陋的房屋里

  守着烧红的火炉不觉暖

  穿戴着毡疙瘩、皮裤、皮袄、皮帽子——

  依然冻肿了书生白皙的手脚和稚嫩的脸

  晚上冰凉的被窝如铁马冰河一般

  仍块石头在火里烧热——放进被窝里取暖

  早起抖落着霜雪叠被子

  冻在炕上的是铺底下的毛毡

  想卷起来——用铁锹一点一点的铲

  ……

  狂风卷积着暴雪如刀似剑

  划破人裸露的皮肤——殷红一片

  呼出的热气凝在睫毛上——使人睁不开眼

  稍稍喘吸一点冻僵的空气

  鼻孔扩张的酸痛——

  直冲额头、透彻五脏六腑的寒

  稍不小心——头上的帽子被风刮跑

  冻掉耳朵只是瞬间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

  大小便时有多么难耐、多么难堪……

  六女上坝

  1964年的夏天

  承德二中六名女生主动放弃高考

  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志愿

  奔赴围场坝上植树造林——决心毅然

  她们从承德出发一路颠簸了两三天

  到了坝上才见识到——

  高原上天有多高、地有多远

  书记、厂长们亲自迎接她们

  食堂拿出平时不舍得吃的最好食材——

  黑面饼、炒蘑菇——特殊的"好饭"

  这好饭难吃的不忍下咽

  领导同志们的热情和期待感动着姑娘们

  尽管见识了这里——没想到的困苦和艰难

  她们依然选择留下来,一起干

  ……

  在这鸟儿都不愿驻足的荒原上

  这么娇羞如花朵般的女孩能留下来

  榜样的力量给人多大的鼓舞和震撼

  更难得的是娇艳的花朵并不娇惯

  工作上服从分配,脏活累活抢着干

  柔弱的女儿身绝不输给蓬勃的男子汉

  ……

  新年来临之际

  许久没能与家人联系的姑娘们想家了

  总场派了一辆大卡车送她们下坝

  还有一辆55马力的链轨拖拉机——

  推雪开路,走在前面

  然而,拖拉机前面推开的积雪

  被狂风裹挟着又合拢在车的后面

  然后,拖拉机掉进雪坑,卡车抛锚

  回家的路被漫天风雪阻断

  姑娘们跳下车,向着家的方向看

  心里默告爹和娘——

  儿这里一切安好——勿牵念

  姐妹们委屈的泪花在眼眶里转

  ……

  返回场部一样是大风大雪中——步履维艰

  一米多深的积雪那里找得到路啊

  一脚蹚出去不知深浅

  她们只得手拉着手——

  一步一步……摸索、试探着逶迤向前

  ……

  那一夜啊

  姑娘们想家的心该何处安放

  草房外肆虐的狂风

  时而像豺狼一样狂暴、凶残

  时而像婴儿一样悲伤、哀怨

  这狂风裹挟着暴雪在为姑娘们哭喊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姑娘们

  和着风一更、雪一更呜咽

  ……

  那一夜,塞罕坝务林人没有谁能合眼

  他们心疼着姑娘们又找不到安慰的语言

  他们的心也和姑娘们的心一样

  思念着远方父母的慈爱、妻儿的缠绵

  幻想着团圆的春节那阖家团圆的年夜饭……

  创业受挫的前两年

  创业的第一年

  他们没有高原上的育林经验

  千辛万苦播种了一千多亩树苗

  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五

  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他们摸索着继续干

  第二年百般努力植下的两千多亩树苗

  成活率只有百分之八……

  雄心万丈的拓荒者们——心凉到了极点

  一株株枯死的幼苗在风中摇曳

  仿佛渴求生命的婴儿在摇手哭喊

  务林人的心啊阵阵剧痛、泪水涟涟

  他们心疼着——

  那么多鲜活的树苗……都是国家资源

  他们迷茫着——

  我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承担着使命

  我们不怕受苦累,不怕遇艰险

  我们怕我们的牺牲没有意义——

  我们的努力没有期盼

  怎么办呀,该怎么办

  莫不是这里真的不适合造林

  正如国外专家断言

  ……

  面对两次植树的失败和一切从头开始的困苦条件

  一部分人感觉沮丧、懊恼和流连

  他们觉得天南地北——哪里的日子都好过塞罕

  有了待不下去、想回去、想逃避的意念

  有人写道:

  "天低云淡,坝上塞罕,一夜风雪满山川

  两年栽树全枯死,壮志难酬,不如下坝倒心安"

  ……

  这是林场能否存在、运营下去的关键

  关键时刻王尚海、张启恩、刘文仕、王福明四位厂领导

  为定军心背水一战——

  从北京市、承德市、丰宁、围场县城带来妻子儿女

  在风雪严寒的塞罕坝上——把家安

  他们立下了誓言——

  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是对我们的期待和考验

  我们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我们勇于担当责任,甘于牺牲和奉献——

  埋骨何须桑梓地,燕然未勒誓不还

  ……

  这时,勇敢上坝姑娘们的父母

  在承德市——清皇帝避暑名苑

  对远方吃苦受罪的女儿翘首以盼——

  回来吧,女孩子何苦去挑战人类生存极限

  家里已经给你安排了工作

  在城里,你的革命理想一样能实现

  她们说:"厂领导从舒适的城里带来了妻子儿女

  决心像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接着干

  我们选择来塞罕坝无悔无怨

  我们要留在这里——和领导同志们一起干"

  歌德说:永恒的女性,你引领我们飞升

  勇敢无畏的姑娘啊

  你如傲雪的红梅、泣血的杜鹃

  讴歌着春天、呼唤着春天、报道着春天——

  春天的塞罕坝必将生机盎然

  ……

  领导的决心稳如泰山

  姑娘们紧随其后毅然决然

  榜样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坚守信念

  有些许彷徨的人来到但丁的地狱入口处——

  根绝了一切犹豫、彷徨和流连

  ……

  塞罕坝务林人坚韧不屈,勇往直前

  他们向寒冷宣战,向风沙宣战,向挫折宣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马蹄坑会战

  王尚海书记记起——

  林业部刘琨局长选址塞罕坝是因着一棵树

  无畏沙漠干旱,无畏地冻天寒

  在这极端的自然环境里独自屹立着一百多年

  如号角在漫天风沙里召唤

  她是来自荒漠高原对原始森林的追忆和祈盼

  当年的抗日游击队长王尚海说:

  "我不信机械造林不活——因为这颗功勋树

  我们一定改变塞罕坝的风沙漫漫

  今天有一棵松

  明天一定会绿遍这塞外高原"

  ……

  他们兵分两路

  一路由工程师张启恩召集育苗技术骨干

  研究种苗——

  莫不是外调的树苗到了塞罕坝水土不服

  这些温床养育的幼苗——不适应这里的风沙严寒

  他们建立自己的苗圃——科学实验

  改进传统育苗方式——用全光育苗法

  培育适宜的种苗"大胡子和矮胖子"

  他们改进俄式的造林机械

  创新植苗法"三锹半"

  ……

  另一路,王尚海老书记带着植树技术人员

  穿上老皮袄,骑着黑鬃马

  跑遍塞罕坝上的沟壑山川

  选定了马蹄坑——进行一场征服与被征服的大会战

  ……

  他们调集精良装备、精干队员

  分四个作业小组开赴马蹄坑

  如同奔赴长征途中的草地雪山——

  红旗烈烈飞舞,沙尘滚滚狼烟

  这里分不清领导和工人

  党员干部奋战在最前面

  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他们

  如同生龙活虎一般

  他们在高原上放声歌唱: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

  塞罕务林人骨亦硬,志亦坚

  他们有自己的歌——《创业者的诗篇》: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

  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

  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

  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

  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

  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

  ……

  一颗颗树苗植根在原野

  一同植入泥土的——还有战士的热情和血汗

  ……

  几个月过去

  马蹄坑会战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

  务林人不敢相信眼睛所见——

  一颗颗落叶松幼苗在风沙中

  把生命的新绿"滋滋"地伸展

  如同艰难怀胎的母亲

  终于看到新生儿子鲜活、稚嫩的小脸

  他们喜极而泣——

  哭着、笑着、跳跃着——如孩子一般

  这来之不易的成功

  是天一样大的鼓舞、地一样大的如愿

  这成功打破了如此荒原不可能植树的断言

  从此,塞罕坝机械造林开始了更加坚毅顽强的新篇

  英雄的路上千难万难

  马蹄坑会战的胜利

  只是务林人万里长征第一步走完

  塞罕坝务林事业的艰难有千千万万……

  整个冬季大雪封山

  与外界的联系以及食材供应完全中断

  他们吃咸菜、酸菜和着全麸的黑莜面

  于是第二年夏季

  他们学习三五九旅的南泥湾

  拿起撅头在荒漠的沙地上开荒种田

  塞外高原荒凉闭塞、荒无人烟

  孤独寂寞挑战着人们心理极限

  整日里除了繁重枯燥的劳作

  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消遣

  他们的读物少之又少,少的可怜

  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一卷毛选

  伴着昏黄马灯的夜晚

  读了再读,读了一遍又一遍

  诗人们渴望着——

  若有"长亭外,古道边"

  也得"一壶浊酒尽余欢"

  已是"孤灯照寒雨",

  哪有"湿竹暗浮烟"

  在高原宁静的夏夜——

  我歌月徘环,我舞影零乱……

  他们呆望着月升月落的空天

  一晚又一晚,一年又一年

  没有学校——孩子的未来怎么办

  他们把车库、厂房改成教室

  选派两名职工作为教师……

  这里的学校就这么简陋、这么简单

  父辈这一代大中专毕业生是时代骄子

  孩子们却面临着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

  恢复高考后——务林人后代鲜有人考上大中专

  ……

  为一份使命、一番事业的坚守

  务林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他们无悔无怨

  没有医生、没有医院

  只备一些简单的药物——解热、止痛、消炎

  初来苦寒之地的年轻人水土不服

  易患风湿、感冒、胃肠炎……

  慢性病折磨着一些人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人思想动摇、有了走的打算

  领导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能让他们走啊,林场需要他们……"

  为解除他们的病痛

  领导冒着严寒大雪下坝寻医问药

  就连打针、输液也学着样子亲自操练

  领导关心照顾职工如亲人一般

  着实感动着莘莘学子

  他们感叹——纵是纤纤弱草亦有风骨在

  我们有骨,骨中有钙

  我们有血,血中有盐

  我们不能走——我们要留下来,继续干……

  遭遇两次大的天灾

  那是极具破坏性天灾"雨凇"的1977年

  寒冷的雨水凝结在树木的枝干

  形成厚厚的冰凌,越积越重

  使树木压弯、劈裂、折冠

  受灾面积57万亩——

  人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那是青松未遇"雨凇"时

  十多年艰苦创业的成果损失过半

  山一样沉痛的灾难

  压在务林人的心头与双肩……

  他们无力于天灾的发生

  但他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命运多舛

  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害后果

  他们撸起袖子,挽起裤管

  开始挥汗如雨的自救、重建——

  清理受害树木一颗又一颗

  重新整理林地一铲又一铲

  ……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正是务林人顽强不屈精神风貌的体现

  ……

  1980年,塞罕坝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旱死落叶松12万亩

  他们含泪又豪迈地吟咏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他们昂首挺胸,大步向前

  勇敢承接又一次从头再来的挑战

  为使命和重托他们披肝沥胆

  塞罕坝务林人的感人事迹有千千万万

  他们的精神和业绩值得我们效仿和赞叹

  他们是:海拔两千米的望火楼上

  夫妻防火值班几十年

  夏天去几公里外背浑黄的沟渠水

  冬天大雪封山化雪水做饭

  在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前

  昼夜守望着青葱般的林海、山川

  这单调、枯燥、与世隔绝的环境

  导致他们的孩子智力低下、发育迟缓

  不带孩子上山又失去对孩子的陪伴

  远离人间的夫妻望火楼上

  不仅是远离人烟的寂寞和孤单

  他们的妻子突感身体不适

  因无法及时就医而流产……

  她们是:舍弃城市生活的姑娘们

  在这里完成了化茧成蝶的蜕变

  为育苗积肥,她们赤手拿着大粪勺掏粪

  "有时,我在底下掏粪,上面还有人大小便……"

  姑娘们委屈过、哭过,却没软弱过

  她们擦擦眼泪继续干

  任苍蝇扑面、大粪汤在周身飞溅

  收工后到河边涮涮鞋,洗洗脸

  拿起碗筷去食堂吃饭

  ……

  冬天她们打着裹腿、穿上毡疙瘩

  踏着半米深的积雪走路、登山

  男同志采伐残木她们拖坡——

  你拖的多,我要比你拖的更多

  争前恐后的劳动场面热火朝天

  脚下的积雪粘在毡疙瘩上一圈又一圈

  如榔头般的双脚挪着步子沉甸甸

  中午饭和男同志们一起

  在山上啃着凉窝头,就着白雪和炒面

  ……

  晚上摸黑回到营地

  煤油灯下啃口咸菜吃着黏腻的黑莜面

  缝补好刮破了的棉衣

  挑开手脚、肩背上的水泡和血泡

  第二天照常上山

  他们是:背苗上山的男子汉

  由于阳坡沙石地过于干旱

  稚嫩的幼苗直接栽植成活很难

  他们把阴坡长势好的大苗

  带着土坨——让骡子驮上山

  骡子累得呼呼喘、四腿发颤

  倔犟的牲畜也嫌担子太重

  又踢又刨,甩着脸色给人看……

  骡子上不去的地方

  只能靠人背肩扛运上山

  我们依稀记得纤夫拉纤走河岸

  务林人是背着偌大土坨的树苗子——

  手脚并用爬高山

  肩背上磨破的伤口

  鲜血混合着汗水黏糊糊一片

  锋利的石尖划破手指,把鞋底刺穿

  ……

  他们在山坡的乱石中挖育林坑

  只能用尖镐和钢钎

  硬碰硬的凿在石头上火星飞溅

  凿出长和宽各70厘米、深40厘米的育林坑

  再植入树苗——这是技术规范

  然后他们担土上山把树坑塞满

  万里千担——磨破了铁鞋、练就了铁肩

  他们是:为了让油松扎根塞罕坝执着一辈子

  临终时写下自己设想和多年的实验经验

  写的手颤、气短、写到满头大汗

  写到"没能亲眼看到油松扎根在赛罕坝上

  我心不甘……这是我……最大遗憾"

  弥留之际他喘息沉重——依然瞪着眼

  妻子哭着喊:"你放心吧,我会让孩子继续干——

  一定把油松引上山"

  他们是:狂风暴雪中的护林员

  在巡逻时遭遇暴风雪

  狂风暴雪中行路难——难于上青天

  两人在肆虐的暴风雪中走散

  一个又累又饿昏倒在雪地里

  一个连滚带爬摸下山

  当他终于敲开了老乡家的门

  冻僵的嘴巴已不能语言

  两手僵硬地比划着告诉老乡——

  山上还有一个护林员

  请快快通知林场去救援

  ……

  当人们在雪堆里找到昏迷的护林员

  他的双腿已经冻成硕大的冰坨

  只能浸泡在冷水里——慢慢缓

  终因伤势太重截去下肢——他19岁那年

  ……

  19岁的人生开始与轮椅相伴

  "我的运气不错——"

  今天,这年届七旬的老人如此笑言:

  "我的老厂长张启恩也摔残了腿

  我的老书记王尚海魂归塞罕……

  我们一同上坝的战友

  离世时平均年龄是52岁的壮年

  纵然活下来——爬冰卧雪几十年

  谁身上没有几处脓肿的冻疮

  谁身体没落下几处不愈的伤残"

  ……

  以苦为乐、朝气蓬勃的塞罕坝务林人

  胸中自有青松气,尽粹不唱夕阳残

  他们——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

  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

  ——乐在其中

  这副对联是对务林人豪迈情怀的充分体现

  是的: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

  就不知道其艰辛

  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

  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

  务林人"韶华凝热血,信念铸诗行":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耕耘过的山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

  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

  塞罕坝务林人创造了人间奇迹

  春华秋实,沧海桑田

  塞罕坝建设们听从党的召唤

  在高寒高海拔、风沙干旱的极端环境下

  几十年如一日,百折不挠,艰苦奋战——

  把科学创新作为提升造林成效的生命线

  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绿色发展

  开拓性的探索、创新了一条 "绿进沙退"的道路

  他们引进培育出诸多适宜的树种——

  耐风沙、耐干旱、耐严寒

  如红松、枫叶垂枝桦、冷杉

  他们创造了"三锹半"缝隙植苗法

  比传统方法造林功效提高一倍半

  他们用雪藏种子育苗法培育出樟子松壮苗

  解决了沙地、石质阳坡造林的树种难

  他们开创高寒地区机械栽植针叶松的先河

  用不足1.5%的面积,培育出全省7%的林木蓄积

  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的两倍半

  他们共完成9类73项科研成果

  尤其是在高寒地区引种、育苗和造林等方面

  他们的科技水平在世界领先

  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楷模和典范

  他们用实践证明——只要科学定位,久久为功

  恶劣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修复与重建

  ……

  2017年,塞罕坝"最美奋斗者"们

  赢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地球卫士奖"桂冠

  看今天——直线距北京不足两百公里的塞罕坝

  "一岭界南北,寒暄殊节候"

  成为守卫京津,防风固沙的关键

  这里傲然生长着世界上最大面积的人工林

  从卫星云图看——如绿色的雄鹰展翅高天

  紧紧扼守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有效阻滞了高原风沙的漫延

  使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气较建国初期减少一大半

  这片林海稳固着滦河、辽河两大水系发源地

  每年为京津输送一亿多立方米纯净的水源

  也使塞罕坝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

  年均无霜期由建厂初期的52天增长到64天

  年降水量由410毫米增加到479毫米

  大风日数由年平均83天减少到53天

  这片林海年释放氧气60万吨

  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为231亿元……

  用事实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塞罕坝精神必将代代相传

  一次访谈栏目中,记者问一位老红军:

  你们两万五千里长征所经历的困苦艰难

  如果被后人忽略或遗忘,你觉得冤不冤?

  老红军沉思了一会儿,问记者:

  在《猎人和羚羊的故事》里

  老羚羊是如何面临深渊?

  他指着阳光下嬉笑玩耍的孩子们

  欣慰地说道:看着他们幸福的生活着

  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和心愿

  ……

  中华民族走过千百年的多灾多难

  铸就了这个民族独有的坚守和信念——

  何惜百死报家国、我以我血荐轩

  他们是自古人生谁无死

  他们是风萧萧兮易水寒

  他们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他们如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枪眼

  他们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雄儿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他们是除夕夜向疫区逆行的医护人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他们食民之禄不敢忘怀——

  一千八百多人殉职于扶贫攻坚

  他们是各行各业千千万万的劳动者

  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塞罕坝务林人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战

  正是中华民族这一家国情怀的充分体现

  他们以忘我的牺牲精神出色完成了最初使命

  创造、丰富了与时俱进的绿色文明可持续发展

  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中国方案"做出了中国的贡献

  ……

  塞罕坝务林人用这座"美丽高岭"——塞罕

  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始终坚守——

  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甘于奉献

  ……

  啊,如情似梦一般美丽的塞罕坝高原

  我心中的一座山

  你是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精神伟岸

  必将载入史册,代代相传

 

  以和   2022年11月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深圳生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00-2013 www.0755s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QQ:2383424132